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
环网 发表于:2016-7-25 09: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90
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李焱)40年,一个人已步入中年,一座城却越发年轻。这就是我,这就是我所挚爱的唐山。
  2006年,我以一个记者身份,写出33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新唐山,三十而立》时,只有36岁。回忆当时采访写作的情景,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可是时光已经不知不觉逝去了10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在书上的题词:“书敬李焱同志,与唐山人民同行,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是难能可贵的。”仿佛墨迹未干。一字一句,始终激励着我,让我,一个小记者为此心甘情愿,为英雄的人民大书特书!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改变了唐山这座城市,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地震中我的亲人也有伤亡。我是在抗震救灾中上的小学,在唐山完成城市复建的喜悦中开始读中学,在唐山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到唐山劳动日报社当记者,在唐山面临城市转型之际参与筹建唐山“第四媒体”环渤海新闻网。可以说,这40年,既是唐山从废墟上崛起的过程,也是我从少年走向中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和城市一起长大,我的感触犹深,对唐山和唐山人的认识和了解也在加深。这些集中反映在我采写的新闻和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其间,我累计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近200万字。除《新唐山,三十而立》外,我以唐山为背景,以唐山人为主角,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唐城兄弟》和《平安扣》。
  我为自己是唐山人而骄傲,也为有幸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这座英雄城市和人民而深感自豪。
  爱的缘起
  2005年底,市委宣传部委托我,创作一部全景展现唐山震后30年发展变化的纪实文学。接受任务时,距抗震30周年纪念日仅有半年时间。当时领导的话言犹在耳:给你的时间只有6个多月,不能返工不能出差错,书稿送审,必须确保一次通过。你能做到吗?
  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勇气,我回答:没问题!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当时,自己真的不知道任务会如此艰巨,更不知道自己会为一个城市,一群人,而感动一生。也许这就是缘。
  任何档案馆的文字都是冰冷的,任何矫情华丽的文字都是没有深度的。作为一名记者,我不想在文史记载里找答案,也不想在前人的记述中人云亦云。2006年元旦刚过,我就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大年三十鞭炮声响起,我还在采访对象的家中。春寒料峭,我直飞上海,随后又马不停蹄去了石家庄……
  《新唐山,三十而立》时间跨度30年。尽管之前也写过一些“大稿”,但驾驭如此重大题材,对自己是个考验。我深知,历史需要总结、提炼,记述唐山这样一个有着生死经历的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腔热情,还要有勇气、胆识、责任、气魄等等。写作上,我努力做到史料性、新闻性统一,理论性、文学性统一,力图用辨证的观点,达到“按照历史原貌写历史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为增加历史纵深感,写唐山抗震救灾时,我也写了同时期国内发生的大事;写唐山恢复建设时,也加入了那个时期唐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背景。从而告诉读者,无论是唐山抗震救灾、恢复建设,还是这之后的快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唐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部书耗尽我半年心血,仅整理采访录音文字就达200多万字。采写的过程,是对自己城市、对唐山人了解、认识的过程。多少次,我被采访对象所感动,与他们一同分享着喜悦与泪水……
  十年我未曾流泪
  那是因为,10年前我采访写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时,流过的泪水太多。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感染着、涤荡着我的心。
  埋在废墟下8天8夜的王树斌,地震时才24岁。30年后,这位硬汉在我面前回忆起与妻子的生死别离,泪水模糊了眼睛。他流泪,我也哭。
  李玉林,震后飞车进中南海报告灾情的铮铮铁汉。说起当年那一幕,老英雄眼睛放光,声若洪钟。可他同时又为一件事含泪自责:“我什么都想到了,独独没有想起提醒救灾部队带吊车,带大型工具。那样会救出更多的人!”——这件事足足让他懊悔了30年!
  董玉国,石家庄育红学校的校长。去他家里采访,老人家一见面就拉着我的手,哭了。“当时,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一连说了好几遍这句话。看到长大成人的地震孤儿照片时,他再次喜极而泣——那是激动欣慰的泪水。
  上海医疗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爱心奉献团队。震后,上海先后派出56支医疗队、2000多人次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当年只有23岁的徐建中是其中一位。30年后采访徐大夫,他在上海一家有名的小吃店请我。回忆起当年,他边喝酒边流泪:到灾区当天,1000根导尿管就用没了;一晚上,发光5000多片止疼片;3天3夜,医疗队员没合过眼;他们自己有病舍不得吃药,上山采草药,把药留给伤员……一个又一个人物,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把我的视野打开了,把我的心也融化了。
  许多老同志非常支持这部书的写作。原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王庆祥,为我找出当年的工作笔记,年逾古稀的他亲自带我去看指挥部旧址。
  在送审过程中,10多位老领导、专家认真审读,他们把30多万字的初稿一页页看完,工整地标注上修改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书的问世。
  还有迟浩田将军。1976年,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他参与了唐山抗震救灾领导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关心着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写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我第一个想见的就是他。但由于迟老大病初愈,都是与秘书联系,书中所写文字多为邮件采访。半年后,迟老来唐山,我终于见到了他本人。老人家认真翻阅着《新唐山,三十而立》,不停问这问那。当看到抗震救灾章节时,我看到他眼里噙满泪水,拿着书的手有些发抖。他自言自语:唐山人太不容易了!最后,他欣然在扉页上题词。
  唐山是我创作的源泉
  写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我接触了许多唐山人,他们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心怀,完稿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2008年,在唐山大地震32周年到来之际,我创作的讲述大地震劫后余生三兄弟奋斗故事的长篇小说《唐城兄弟》面世。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展现了特殊城市背景下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反映了汽车时代到来对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冲击。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安扣》,则讲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跨越30多年的悲欢离合,这也算是我“大书特书”唐山人的新尝试。
  2011年到2014年,有3个年头,我差不多每晚都沉浸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里,常常不知东方既白。平安扣这个小物件,对于经历地震劫难的唐山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因为经历过灾难,唐山人对“不再折腾”格外向往,这种“折腾”包括大自然的折腾和人的折腾。小说中,林兆瑞的书斋名叫“三平堂”,其实这个细节来自我所敬仰的一位长辈,研究地震社会学的王子平教授。他曾当面向我解释说:“三平”意为平安、平静、平常——“平安为富,只有平平安安,才会生活越来越富裕;平静为福,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平平静静的生活,才是一辈子的福份;平常为贵,见高官不觉得低,见百姓也不觉得高,平平常常最为珍贵。”平安,是唐山人对美好生活最为朴素的追求。
  这几句话我铭刻在心。它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表现出老百姓的一种家国情怀,最终成为我小说中试图表达的主题。
  小说取材于自己的城市,人物明显带有唐山人特点,流淌着唐山的文化基因。
  小说面世后反响强烈,近百家媒体报道并刊发书评。2015年1月,《唐山晚报》破例为本地作家开栏,全文连载《平安扣》。“唐山人写唐山事”,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不少人含泪读完,他们从小说中看到自己的苦难、辛酸与幸福,找到自己甚至身边熟悉人的影子。
  图书出版界和作家、评论家给予小说很高评价,认为《平安扣》是一部鲜活生动、平实厚重的唐山发展史,一曲情深意长、感人心扉的唐山人命运交响曲。著名作家、唐山作协主席王家惠认为,《平安扣》是目前反映唐山大地震和唐山最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唐山魂,揭示出唐山的本真风骨”“用真正勾魂摄魄之笔,描画了一组唐山人群像”。著名书评人欣欣认为,作者将30年来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力写来,试图呈现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困惑与探索,是一本讲述真善美的时代大书。一些影视公司也看好《平安扣》,有意改编电视剧和舞台剧。
  文学创作有所斩获,作为职业记者,新闻上我也没“掉链子”。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转型升级,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和举办世园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我的新闻作品中都有体现。从事新闻将近20年,我获得全国五四新闻奖、河北省新闻奖及全国地市报奖等多个奖项,2006年获得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而环渤海新闻网,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跻身中国百强新闻网,入选中国新媒体领军榜,获得中国新媒体地方门户最具影响力奖,成为对外宣传展示美丽唐山的重要窗口。
  感激英雄城市给予的创作源泉,感激唐山人民给予的工作动力。无论是新闻采写,还是文学创作,为英雄的人民立传,为伟大的城市树碑,为美好的生活唱赞,这将是我一生的目标和追求!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