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寿祥:扎根农业四十载
环网 发表于:2016-7-26 09: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868
常寿祥:扎根农业四十载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金鹏 通讯员 王岩军)常寿祥,扎根农业四十载,将青春和热血倾注在了挚爱的农业事业之中,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农技财神”。
  1974年,常寿祥来到大钊故里大黑坨村,成为了一名农技制种员,担负起良种繁育的任务。他每天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在田野里,从父本、母本、扬花、授粉,到去杂、保纯,十几个环节一个不落地给农民传授技术。白天劳作,晚上分析和整理资料,一熬就是大半夜。
  大黑坨村世世代代种花生,可亩产从未突破100公斤。为了帮助村民提高产量,常寿祥先后到山东、天津等地学习技术,回来后在本地进行高产地膜栽培推广。正当村民们满怀期望之时,花生地里却突发了大面积的金龟子虫害。为找到根治虫害的方法,常寿祥忍着蚊虫叮咬,连续48个夜晚趴在花生地里细心观察,掌握了金龟子交尾、产卵、孵化成幼虫的规律之后,组织村民进行杀灭,彻底消除了虫害。当年大黑坨村的花生平均亩产跃升至375公斤,最高亩产甚至超过500公斤,大黑坨村的人均收入第一次达到800元。
  常寿祥并不满足,一边继续完善地膜花生种植,一边探索效益更高的设施农业产业。1991年,他指导大黑坨村率先建起33个高效日光温室,每棚的平均纯效益达到7000元,村民们获得了以往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直接推动了大黑坨村的产业升级,也在乐亭掀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随着设施农业蓬勃而起,乐亭农业逐步完成了向高效农业的产业升级。而此时,常寿祥敏锐地意识到,产业的雷同化,必将损伤农民利益,只有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才能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桃三李四杏五年”是几千年来果树结果的定律。1996年,常寿祥和技术人员大胆设想,要让桃树在温室里一年结果。他们专门向权威专家请教,得到的答复是理论上可行,但从没有成功的先例。常寿祥一头扎进了温室,运用自己扎实的农业技术,逐步摸索出“矮化、密植、早期栽培”种植模式,使桃树一年挂果成为现实,为乐亭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桃生产县奠定了技术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常寿祥在大黑坨村办起全县第一个村级农技夜校。他的课通俗易懂,听课的人总是挤得满满的。为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农技知识,他还挤出时间在全县巡回讲课,先后开办讲座2000场次,曾创下一天连讲7堂课的纪录。他曾在县电视台进行技术讲座70多场次,钻棚指导更是无以数计,培训人员达到10万多人。在多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常寿祥意识到“独木难成林”。1996年,常寿祥建议把全县科技能人都组织起来,成立了高效农业研究会。20年来,该研究会主导引进各类名、优、特、新品种80多个,并且全部试种推广成功,使乐亭县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长盛不衰。
  时光荏苒,1999年,已扎根大黑坨村25年的常寿祥到了退休年龄。但他没有回城颐养天年,而是只身来到了满是沙荒盐碱滩的姜各庄镇,开始新的尝试。乐亭有40万亩“种一斗收一升”的沙荒盐碱地,在他的指导下,乐亭开展了盐碱滩综合治理,盐碱地按照盐碱化程度因地制宜,彻底改变了以往“只长野草不打粮”的荒凉景象,变成了珠宝地、米粮滩。
  有人统计,在乐亭工作的30多年里,常寿祥回家休假时间不足200天,连家里盖房、女儿结婚都顾不上,但他推广和创新的农业技术却达100多项,帮助农民创造了数亿元效益。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肯定,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初冬,年过花甲的常寿祥接受了丰润区老促会高级农业顾问的聘书,赴百公里外的革命老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第一站是大旺庄,村里以种麦子、玉米为主,亩收益只有五六百元。常寿祥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只有几百元的收益,痛惜不已。而当时,设施农业对于当地还比较陌生,为了让村民盖起大棚,常寿祥逐家逐户做工作,腊月二十八,大旺庄村建起了第一座春棚。那段时间,常寿祥几乎天天来大旺庄,查看甜瓜长势,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2008年,大旺庄村大棚甜瓜一进入市场,就供不应求,腰包鼓了的村民们从心底感激常寿祥。
  在常寿祥心里,永远不变的是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对农民的真挚感情。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