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系列报道之七——废墟相机中的孤儿四十年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16-7-26 23:44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115
唐山地震的第二天,摄影师常青从废墟中找出相机,从那一刻开始了长达40年的自发拍摄。
40年间,他先后跟踪拍摄了灾后唐山、灾后救援、唐山孤儿、唐山重建、新唐山等近万张图片。
客观上,这些照片记录下唐山的几个时代。透过存储在他家中的一张张底片,过去40年的唐山和唐山人,被拉近到我们面前。
如今虽已81岁高龄,热爱摄影的常青老人仍未放下心爱的相机,依然时常外出拍摄。大地震40周年临近,他准备再拍摄一些相片。
“一个人能够记录一个城市40年,是少有的,我就想把我这点事业进行到底,啥时候拍不动了,再停下。”常青说。
     日前专访常青。我们以他的回忆,还原这位地震亲历者、这位摄影师与唐山40年的不解之缘。

安置好孩子就去拍地震
c22c651983b856cab7b9d52bdccf89fc.jpg

震后第二天,在没有领导指派的情况下,常青主动回到工作的唐山市展览馆,并从废墟中找出相机,开始了灾后的拍摄,“咱们和业余的摄影师不一样,人家可以不拍,但这是我的工作。”
我是哈尔滨人,今年81岁。1950年我入伍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学会了摄影,并在1958年转业后辗转进入唐山市展览馆成为一名摄影师。主要拍摄唐山的市容市貌和厂矿企业,用于存档和展览。
地震前10个月,因为邻居的儿子不孝顺,我担心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于是搬到了一幢新楼。恰巧震中这栋楼没有塌,只裂了缝。
我们家当时住在三层,我使劲将变形的门打开,等下楼后大家都傻了,在城里一眼看见了远处的山,才知道所有的楼都塌了,这时我们才感觉到害怕。
震后,我们家和邻居们5个家庭23口人集中在一起生活。震后第二天,我提出要回单位,不能因为地震了就“猫”起来。受灾之后,作为党员就得挺身而出,何况我还是单位的支部委员,得起带头作用。
我这么做,客观上也是因为家里没有人员伤亡。
回到单位之后,发现展览馆只塌了一部分。我在办公室的保险柜里,找到了我的相机。我经历过战争,知道地震是个灾难,需要记录下来。在将孩子安置在广场的几个门板上之后,我带了三卷胶卷,就出去拍照了。
震后第三天,抗震指挥部成立了。由于展览馆属宣传系统,于是将我叫去帮忙。我的任务主要是解决记者等外来人员的接待问题,为他们领路,帮他们解决吃饭问题。接待的闲暇,我用随身的相机拍照。
我知道大灾之后肯定要恢复建设,作为职业摄影师,和业余的不一样,人家可拍可不拍,但我有义务把这些照片都拍下来,作为今后的资料,这是我工作的职责。
当时展览馆的馆长遇难了,支部书记也被砸伤了,这时候谁是领导?我自己就是自己的领导了。什么叫组织观念?就是领导不在时,你自己该干什么。这是一个老兵、一个党员起码该做的。

为获救感动定格经典瞬间
151356ce6b156f7a8d674ab56d0909f6.jpg
      常青震后在抗震指挥部工作了两个多月,拍摄了包括李玉林飞车进京、解放军进入唐山、挖墟救人、王树斌获救等抗震救灾的故事照片。当然,在拍摄期间,他也遇到过“麻烦”。
我在指挥部的时候,知道有一个唐山工人去北京报告去了。当时部队上已经有人发了电报给北京,但是说得不详细,只是说唐山发生了地震,很严重,但具体多严重不清楚。当时身为唐山矿工会副主席的李玉林等4人驾驶矿山救护车驶向北京,4小时后将准确灾情报告给党中央,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此举对中央派解放军去唐山起了直接作用。
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在李玉林返回唐山的第五天找到他,然后按照他们当初去北京的场景补拍了三张照片。后来,按照这张照片,唐山地震博物馆还做了个李玉林飞车进京报告灾情的模型。    后来又听到消息,说震后第七八天还有活的人,于是我就赶去拍照。早上8点多出去,等到下午5点才救出来。人快要救出来的时候,我站上了一处距地面两米多高的墙垛。当伤员被抬出来时,他突然在人群中举手高呼。我忽然就被现场这一刻感动了,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便是被埋压了8天7夜183小时的王树斌获救场景的拍摄过程,我给这张照片起名叫《第二次生命》。
这张照片拍摄后,也没有意识到要去发表它,也没有闲暇要去发表它,而是作为资料留了下来。震后十年,在北京做汇报展览时,《大众摄影》杂志的编辑看到了这张照片,觉得还不错,于是就将这张照片要了过去。这张照片才算面世。    后来汶川地震时,我看到那个抬出敬礼娃娃的照片,跟王树斌那张照片有类似的地方,也是一张好照片。
在指挥部待的两个多月里,我的拍摄也曾遇到过麻烦。      一次我正在拍救人的时候,有个骑马的军官问我拍什么,我说拍些资料。因为提供不了身份证明,他就叫通讯员背着我的相机,将我带去指挥部核实身份。好在相关干部解释,说地震后印戳都没了,连办公纸还在托人去天津采购,实在开不出身份证明,对方这才把相机给了我。    据丽案调查工作室(微信ID:liandiaocha530)记者了解,拍照在当时是件冒风险的事。一位通讯社记者曾在采访时被持枪的民兵拦下,出示了证件,却被误以为来自“农村合作社”之类的机构。好在民兵所在单位干部知晓内情,这才放了记者。当时荷枪实弹的民兵具有一定的随机处置权,这让该记者直冒冷汗。

记录唐山孤儿成长四十年
922f69973403e22f52f4814777bcfa8c.jpg

      震后40年,常青持续不断地跟拍数十位唐山孤儿,也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孤儿们。这让他成为对唐山孤儿这一群体最为熟悉的人。
唐山孤儿我最早是从震后第二年开始拍的。我到石家庄、邢台的育红学校待了一个星期,拍了上百名孤儿。我当时认为,作为家乡的摄影师,应该关注这些孤儿的成长历程,将来给家乡一个交代。
孤儿是唐山大地震的一个痛点,看到他们之后会对感情有所触动。比如问自己,如果自己在地震中死了,我的孩子应如何生活?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也很受感动,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对国家也会感恩一辈子。
如果不是国家,这些孩子能不能活到现在还不一定呢。
后来我想把当年在育红学校拍到的孤儿们都追踪一下。于是,我把原来拍的孤儿的照片放大后,拿着照片去找,陆陆续续拍了将近20个。我通常会拍一下孤儿的爱人或孩子,再拍一下孤儿的工作。这样,一个孤儿下来,起码有三四张片子,就能把孤儿的情况交代清楚了。
后来拍着拍着,发现有些孤儿下岗了,有的没了工作,心情挺不好受。拍了几十个孤儿之后,觉得已能成为唐山孤儿们的缩影。孤儿们也都成家立业里,今后的历程就靠他们书写了。我就不想拍了,因为他们的故事大多相同,都是共性的东西,没有个性。
当初以为,震后30年就是节点。
地震38周年的时候,唐山孤儿“党氏三姐妹”曾经在育红学校时的老师又来了,我又把这个片子拍了。现在我不时还在拍,关注唐山孤儿,关注了近40年。
在记录这些孩子的时候,有些生活不好的,我也帮助。
唐山孤儿李宝霞将房子卖了之后,爱人跑长途,想着跑个三五年后再将房子买回来。结果跑了两年之后,爱人在跑车途中遭遇了事故,保险赔付的钱,都给了事故中的死者。爱人受到重伤,也不能干重活了,家里还没有房子住。后来我去她家,看着那条件,帮她申请下廉租房。
孤儿们的照片,后来随着展览陆续公开了。当时就想把大地震留下来就行了,也没想用这个东西出名得奖。
拍摄的照片成为冯小刚电影素材

5cae66ca7690b52c04f55ffde05a4082.jpg

震后40年间,常青记录下唐山的多次变化。他本以为在震后30年时就可以停止拍摄,结果发现,唐山新事物的出现,比救灾时多得多,只能继续往下拍。尽管这期间,他也经受过疾病的困扰。

我在展览馆工作到1995年退休,退休后一直在拍照片。那时,拍照就由先前的职业成为一种爱好。因为过去拍了不少东西,因而想要延续这些题材。一个人能够记录城市四十年,也是少有的,我就想把我这点事业进行到底,什么时候拍不动了,就停下。
上了年纪,我每天都要装着三副不同度数的眼镜,一个是平时看东西看环境的,一个是干活时戴的,还有一个是看书时戴的。因此口袋里常装着三副眼镜,而且拍照时很麻烦,对焦对不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我的老花镜镜片取下一块来,磨了磨,用万能胶粘到取景器上,就此解决了对焦的难题。
地震30周年时,唐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引来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找到我,使用了我的照片。有时候早中晚会各来一拨记者。拍了30年,火了30天,这是一种自豪,对自己也是一种鼓励,毕竟这30年没有白做,还有很多人很欣赏我的作品。
2009年冯小刚拍摄电影《唐山大地震》时,他需要一些震前和震中的照片,关系到服装、道具和街道房屋。于是我提供了五六十张照片,冯小刚说感谢对他的支持。人家能用上咱的东西,表示咱够水平。
有一天我上楼突然上不去了,走到二楼时突然冒汗心虚,一检查,医生说是心衰。于是我放下了相机,也放下了身体的步伐。就在我放下相机不久,发现停止拍摄并不容易。
我曾经以为震后30年就可以将新唐山的专题截止了,但是停不下来,因为唐山新事物的发展,比救灾时多得多。唐山又出现了曹妃甸、大南湖,只能继续往下拍。
好在经过锻炼,我逐渐恢复了健康。目前没有大毛病,还是能坚持出去拍些东西。
今年是大地震40周年,我估计还有一些活动。如果有,我还会去拍,如果没有,我就去拍在唐山举办的世园会。
40年间,我大体拍摄了近万张片子,其中千八百张是精品,有用的片子被我做成样片装在袋子里,这样一找就找到了。最初一直用的是黑白胶卷,到80年代开始用彩色胶卷,后来又改用数码相机。到现在,我能用的相机还有三台。
屋里空闲的地方,都放着我的底片,每年都要翻腾几次,怕发霉。这些照片跟了我几十年,我要善待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也是我精神的支柱。每当看到这些东西,我都有种无形的成就,因为我为之付出了劳动,也获得了被固定的历史瞬间。
地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也不想用这些照片换取经济效益,如果我是这个目的,这件事我也做不了这么多年。我是为了宣传唐山的过去和现在、宣传唐山的抗震精神给后人,告诉他们唐山是如何在废墟上崛起的。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做这件事,我觉得一是感情,二是责任。
地震形成了一种文化,这故事还在延续着。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