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
环网 发表于:2016-7-27 08:4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68
废墟上走出的中国灾害社会学第一人

——记我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

  在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两个学术领域,王子平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他人可以超越却无法取代,更无法忽视。
  ——题记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现年82岁的王子平教授,因最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震及一般灾害,从而建立起中国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两大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被新华社等传媒及学界誉为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
  1934年6月,王子平生于河北望都一个农家。1958年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被分配到设在天津的河北财经学院任教。1970年调入开滦马家沟煤矿。1980年调入河北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得以重返讲坛。
  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对于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社会学初探》《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灾害社会学》,以及大型调研报告《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
  他的《灾害社会学》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劳动社会学概论》《地震社会学初探》《资源论》,依次荣获河北省第一届、第三届、第八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这四部专著,均系中国该领域填补空白的“拓荒”之作。
  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并被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2009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亲历巨灾,深刻体悟自然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在人类居住的星球上,发生了一场千古罕见的巨大震颤。这场7.8级唐山大地震,成为王子平从事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导因。
  从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出发,王子平奉献了三部标志性专著,迈上了三个令人仰慕的台阶。
  在唐山大地震中,王子平一家6口平安度过了置24万人于非命的地震灾难。
  王子平认为,短暂的人生旅途,能遇到几百年才发生一次的唐山大地震,而大难不死、幸存下来,那将成为一种珍贵的人生经历,并可转化为精神财富和力量。
  正因如此,王子平说,这次经历对于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的研究,或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幸运。
  王子平还有一次奇异的经历,就是见证了当天下午6时45分的7.1级强余震的发生。时至今日,他仍感慨道:这是真正的、令人战栗的自然奇观。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自然观。
  唐山大地震后的灾时社会,呈现出极为繁杂的多元化现象。王子平经历了、见证了。对于他从事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可以说他是广泛地“收获了”。
  身处废墟,为大地震作史
  1982年10月,他作为唐山市政协委员出席会议,就编著唐山抗震救灾史一事写了提案。市政府在对提案的答复中说:编写地方志时“一并考虑解决”。
  1984年春,也是在一次政协会议上,他与市档案局一位副局长同属社科界小组。王子平提起此事,副局长建议由王子平做,并且表示:档案可以对他开放。
  他从此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也正因如此,中国社会学多了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灾害学有了一个重要支撑,唐山成为了中国地震社会学的“摇篮”。
  1984年5月,王子平以《唐山地震救灾史》编写组的名义,向市委提交了《关于编写<唐山地震救灾史>的初步设想》,获得了肯定性的批示。
  1984年7月,他又在上述文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编写<唐山地震救灾史>安排意见》,以编写组名义提交市委领导。其表达的主要精神如下:
  第一,这是一场千古罕见的巨灾,要写出灾区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牺牲和痛苦。对于灾难不做掩饰或淡化,不能只讲英雄事迹而回避或掩饰灾难。
  第二,要写出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是如何勇敢地站立起来,面对地震灾害做出英勇对抗,终于战胜灾难的英雄无畏精神。同时,要表达出灾区人民对党、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感激之情。
  第三,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地震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研究地震灾害的新的角度。
  虽然在当时,王子平尚不知“地震社会学”——这门刚刚在国外兴起的新学科。但他在研究劳动社会学时,已经认真学习了社会学。
  这部“假的不写,保证写出来的都是真的”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终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面世。许多报刊发表了消息和书评,新华社还向海内外发了专题消息。
  《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具有鲜明的地震社会学“色彩”。全书以人为主线,以地震灾害的社会内容为核心,以总结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为目的。具体而言:
  其一,分析了地震的社会性后果,探讨了地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地震灾害面前表现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行动;
  其二,系统讨论了地震引发的社会问题,如救灾组织与实施、灾民救助、伤员救治、城市复苏、疫情防治、伤残及孤老人员救济,解体家庭重组等;
  其三,研究与记述了城市复建规划和施工中的社会学问题,如新建城市的功能分区、防灾对策、废墟清理等。
  由此开始,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将地震引发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纳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具有无可替代的“母本”意义。
  理性思考,完成奠基之作
  王子平与合作者所著《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是他从废墟上出发迈出的第二步,或者说迈上的第二个学术台阶。
  它依然围绕地震问题展开研究,却把地震灾害现象理论化了。地震本身是自然现象,地震造成的灾害则是社会问题。《初探》源于《十年》而提升、超越了《十年》。
  上世纪80年代,将地震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还是为时不久的事情。
  “地震社会学”一词,于1977年在东京举行的日本、美国第五次地震预报讨论会上最早提出。
  王子平对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始于1986年下半年。研究活动靠业余时间,存在着时间和资料的双重困难。时间一点点挤了出来。资料的搜集,则花费了很大的气力。
  由唐山地震这个具体而现实的震例出发,在当时信息匮乏的条件下,王子平和合作者陈非比、王绍玉力所能及地搜集国内外有关地震的资料,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开始了对地震灾害的社会学研究。
  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一开始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塌毁,以及精神救助问题给予关注。王子平与他的合作者提出了“精神救灾”学术概念,将人们的认识从个体感性上升到了整体理性,从模糊懵懂引领到了清晰明朗。
  不只是中国的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仔细盘点一下古今中外,一个个或悲惨、或悲壮的灾难故事,都可以成为这一学说的注脚。
  在唐山地震发生及以后的长时间里,应对地震人们大多只是考虑到两种对策:一是地震预报,一是地震救灾。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认为: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王子平与他的合作者在《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中,提出了“大防御战略”。对此,《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作了如下表述:
  “所以要提出大防御,是因为震灾的发生是一个过程。它始于地震的发生,却并不止于地震的停止。地震之后,由于人类生存条件被破坏,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一系列继发性灾害,如火灾、水灾、饥荒、瘟疫等。”
  “这种种继发性灾害,将会继续伤害幸存下来的人们。因此,震灾防御应贯穿在震前、震时、震后这一全过程中。”
  这一“大防御”战略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至今依然有着它重要的现实价值。
  1989年2月,《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后,立即获得学术界尤其是地震学界的高度评价。
  1991年8月,《地震社会学初探》荣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其后,又有《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一书的写作与出版。对地震灾害所引发的文化现象做出开发与阐释,王子平和他的合作者共同创立的中国地震社会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丰富。
  再后,王子平又提出并参与主持、出版了两项实证研究成果:《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及《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两项调查获得数以百万计数据,证实了王子平与他的合作者在《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中提出并做了论述的有关地震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艰难奋进,再攀学术高峰
  王子平所著《灾害社会学》一书,是他从废墟上出发迈出的第三步,或者说迈上的第三个学术台阶。
  他的这部专著,已经由研究地震灾害转向研究一般灾害。它是站在灾害哲学的高度,把所有的灾害都抽象化了,故而堪称一部“灾害哲学”之书。
  王子平对社会灾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初。1981年7月至8月间,他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赴安徽省滁县地区调查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状况。这次调查,也就必然地涉及到包括凤阳县在内的这个地区所经历的多种灾害或灾难。
  1995年8月,机会降临到王子平“有准备的”头脑上。他接到武汉大学郑功成教授的来函:他和马宗晋院士正在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灾害研究丛书》。该丛书是在钱学森、李贵鲜等同志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减灾委的支持下发起并组织的。其中的一部是《灾害社会学》。
  1998年9月,《灾害社会学》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王子平一生中最为重要,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学术声誉,被称为“中国灾害社会学奠基”之作。
  2002年,《中国灾害研究丛书》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灾害社会学》作为该丛书12部之一,与其他灾害研究著作共同分享这一荣誉。
  《灾害社会学》是对灾害的社会学本质、内涵、机制,以及防御策略的全新思考与结构而成,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开创性学术成果,它是学术高原上的一座高峰。
  前不久,王子平教授对自己提出的“灾害三系列”做了下述深刻而发人警醒的阐释:
  “我将自然、社会及人为灾害并列,构成一个能够容纳所有灾害的体系。这样一来,人及社会既是灾害的受体,也都成为灾害的根源(主体)。社会灾害与人为灾害皆源于非自然的社会及人文因素。由此也就决定了减灾防灾的范围与任务,必然地扩大到自然、社会与人。从灾害防御角度看,人类所要面对的自然之外,还有人及社会自身。”
  “人类在防御灾害问题上所面对的首先是自己的自私、贪欲及掠夺本性。”
  这部著作尽管面世近20年了,但其所呈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及其价值,却与时俱进。
  这是一部“灾害哲学”著作。王子平站在天、地、生、人总体的高度,以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为目标,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出灾害与人相依存、相对抗的规律……
  程才实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