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环网 发表于:2016-7-28 10:50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52
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田金芳每到一个部队拥军,都请战士们在这面军旗上签字。记者 赵亮 摄

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40年——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38军113师通信营抗震老兵向地震纪念墙敬献花篮。朱晓泉 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梁赞英)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把爱心回馈给更多的人,是经历了大地震洗礼的唐山人最朴素的愿望。今天的唐山,那份最朴素的感恩情怀和互助传统,已熔铸成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无论是否曾经得到过帮助,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路途中,唐山人感恩的脚步从未停歇!
  张树田:笔耕不辍把感恩精神传承
  距离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 72岁的张树田很忙。虽然身体多有不便,他依然每天尽己所能地联系学校,协调吃住,等候迎接即将到来的亲人——包括王盛华在内的30多名曾经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的老兵要来看看今天的唐山一中——40年前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1976年,32岁的张树田还是唐山一中一名教师,家住唐山一中院内。震后校园内建筑全部倒塌,张树田从废墟中挣扎着爬出来,眼前的一切让他既震惊又茫然。
  38军113师通信营是震后第二天进驻一中的,包括王盛华在内的几十名官兵参加了抗震救灾。作为学校幸存的6名党员之一,张树田和王盛华共同负责清理一中院内的尸体和遗物收集工作。正是酷暑难耐的日子,震后废墟下到处是腐烂的尸体,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战士们磨破了双手,熬红了双眼,却没有一个人喊脏喊累。他们把仅有的干粮送给唐山灾民,把第一锅粥让给一中的老师,把分到的苹果送给孩子……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唐山灾民,张树田和王盛华也在患难与共中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震后的唐山开始步入正轨,一中也恢复了教学,王盛华和战士们要返回部队了。虽然没有透露一点消息,但马路上依然上演了“十里长街送亲人”的震撼场面,大家纷纷将自家舍不得吃的苹果、鸡蛋等送给即将离别的战士们。
  对张树田来说,战士们舍生忘死救助唐山人民的画面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记忆里。1984年调到唐山劳动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后,他更是笔耕不辍,把记忆中的一幕幕化成感人的文字,撰写了《七月的情思》《情与爱铸成的军魂》《为了不再凭吊废墟》《黄金有价情无价》等许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稿件。在他看来,正是那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一个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构成唐山抗震精神的精彩篇章,他要把这些记忆深处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写下来,不仅是为了了却他这个地震亲历者和幸存者的心愿,更想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忆,让唐山人民永远记得那份恩情,把感恩之心永远传承下去,经久不息。带着这份感恩的情怀,40年来,张树田和王盛华在患难中结下的情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浓厚。
  田金芳:把报恩作为终生信念
  “我已经和40名曾经在唐山抗震救灾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老兵约好,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那一天邀请他们来唐山,请他们感受一下唐山40年的成就,把唐山人民的感恩之心送给他们,让他们把唐山的温暖带回家!”虽然身患两种癌症,动过7次大手术,55岁的田金芳依然没有停下她的感恩路:“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寻亲、报恩、拥军是我的终生信念,也是支撑我与死神较量的源泉和力量,我要在这条路上永远走下去。”
  大地震使15岁的田金芳成了一名孤儿。当时,她被埋在废墟下。一天一夜后,渐渐苏醒的田金芳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顶绿色的军帽和上面鲜红的五角星——一个战士扒开水泥板将她拽了出来,用已经被磨掉指甲的鲜血淋漓的手将这顶军帽戴在田金芳受伤的头上。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田金芳已经找不到恩人的影子,但被救的感人一幕永远定格在她的记忆中。
  40年来,心中那颗魂牵梦绕的五角星,照耀着田金芳漫长的寻亲、报恩、拥军路。她带着那顶“军帽”,深入各部队军营,为战士们洗衣服、补袜子,为部队送图书、送水果,为战士们义务演出,先后花掉200多万元。田金芳的故事感动了很多战士,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她被评为“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9年漫漫寻找,田金芳终于找到了那顶军帽的主人——周广军,拥抱着躺在病床上的救命恩人,田金芳喜极而泣。田金芳的“寻亲”行动也触动着其他老兵的情感。老兵薛东升说:“看到田金芳,就好像看到了可亲的唐山人。这些幸存者还记得我们,我们觉得很欣慰。我们都想去看看那曾经的片片废墟现在变成了啥样子。”
  为完成那些曾经救助过唐山人民的老兵们的心愿,让他们看看震后的新唐山,近两年来,田金芳拖着病痛的身躯,自筹资金,先后走访了广东、江西、河南、黑龙江、辽宁等多个省份的老兵,为每位老兵送上一份邀请函,为他们准备往返的车票,安排好住宿地点。得知田金芳的感恩之举,不少唐山市民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50元、100元、 500元、1000元……省道德模范、唐山万通发动机检修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东旺将2万元钱交到田金芳手中,表达对田金芳邀请老兵来唐的支持。
  刘勇:听着感恩故事长大
  唐山大地震那年,他刚刚1周岁,虽然无法了解地震带给人们怎样的灾难,但母亲讲述的每一个抗震救灾故事却早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内心,给他震撼,也让感恩之情从他心底发芽——他就是刘勇。
  刘勇是我市联通公司一名员工。2013年9月一个偶然机会,刘勇去新疆看望朋友,当他就要到达目的地时,一位老人叫住了他,询问他是不是唐山人。刘勇追问得知,老人叫明方维,家住保定,是一名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的老兵。当得知老人一直牵挂着唐山,并希望有机会再回唐山看看时,细心的刘勇特意留下了老人的电话。
  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相遇,但老人的心愿却成了刘勇最深的惦念。回到唐山,刘勇多次拨打明方维的电话,邀请老人再来唐山看看。2015年10月4日,明方维夫妇踏上了唐山这片热土。
  为方便照顾明方维夫妇,3天时间,刘勇拒绝了所有活动,专门从朋友处借了一辆车,并将明方维夫妇安置在离他家较近的一家旅馆。白天,刘勇陪着明方维夫妇参观了华北理工大学——抗震救灾时老人曾经的驻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抗震纪念馆、大钊公园、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南湖公园、国际会展中心、唐山博物馆以及凤凰山公园等众多景点。晚上,刘勇还叫来母亲陪明方维夫妇一起吃饭。席间,3位老人共同回忆起唐山大地震后的种种,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与明方维夫妇素不相识,却愿意付出精力、金钱和真心,对刘勇来说,这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在他心中,解放军就是唐山人民的恩人,知恩图报是每个唐山人最纯洁的心声。
  感恩精神代代传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唐山人民的情怀。“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这就是唐山人民的感恩之心!回首40年,真诚善良的唐山人纷纷用自己的形式表达着感恩之情。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把我从废墟里救出来,是全国人民捐的食物使我活下来,我要报恩!”这是玉田13位农民在汶川救灾时的声音,也是700多万唐山人民的心声。就是带着这样的感恩之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医疗队成了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唐山人捐建的校舍成了外地在震区捐建的第一家校舍;唐山人不讲形式,不惜代价,自发行动,在震后短短一周内,为灾区捐款捐物总值超过2亿元,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唐山志愿者将近500人!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我市迅速掀起捐款物献爱心热潮,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纷纷慷慨解囊,不到一个月时间,唐山市民通过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向玉树捐款就达1300多万元。丰润区农民企业家皇甫志友在最短时间内,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援建完工首批1000平方米板房,这也成为外地援建的唯一一处高中校舍。
  感恩——这不仅是普通唐山人心底里对那个充满痛苦回忆的日子最好的纪念,更是对在灾难中人们紧紧相依形成的亲人之爱、邻里之爱、社会之爱的追忆和畅扬。是爱的力量帮助唐山人走过那场灾难;感恩使唐山人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让人性的光芒更加绚烂夺目。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