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岚一家人:做公益 我快乐
环网 发表于:2016-12-1 09:53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19
臧岚一家人:做公益 我快乐

臧岚一家人:做公益 我快乐

臧岚一家人:做公益 我快乐
图为臧岚展示她和老伴儿拍的婚纱照。记者 赵亮 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臧岚老人居住在路北区缸窑街道荣华楼社区一所只有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家虽不大,但很温暖,各种绿植摆在窗台上,阳光斜照在书桌上,照亮了摆放在上面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河北省慈善人物奖”“唐山市首届道德模范”“中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臧岚的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却用满腔的热情践行了“只要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诺言。
  “能用我的一技之长为群众服务,我很快乐。”2001年,臧岚从华北油泵厂厂医的岗位退休。有30年临床经验的她,完全可以开个诊所,可她却选择做公益,还自掏腰包无私奉献。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无论白天黑夜,她总是随叫随到。碰到生活困难的,她还经常搭钱给物。
  2001年6月,臧岚发现她的邻居刘贵芹每两天都要打车去趟工人医院,后来得知刘贵芹患有糖尿病,腿脚有些溃烂,不得不去医院。臧岚就告诉刘贵芹,自己是个退休医生,可以在家帮刘贵芹打针、换药,而且不收一分钱。她说到做到,为刘贵芹打了40多天的针,每3天换一次药。就这样,刘贵芹免去了跑医院之苦。到8月份,刘贵芹的腿脚好了。
  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居民知道了有个不收钱给人看病的大夫。从此,臧岚“闲不住”了。“臧岚,您是全市道德模范,我住在郊区,我的病您管吗?”“管!”臧岚说。
  看到臧岚整天奔波,丈夫刘成刚很是心疼,但打心眼儿里支持妻子,他主动承担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的家务活,为的是给妻子多留出一些时间做善事。
  时光荏苒,臧岚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已达8000多个小时,为4000人次义诊。每每出诊看到家里条件差的,她还免费送药。
  臧岚还积极参加慈善捐款活动。2007年2月,她得知市慈善总会即将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捐款500元,随后便每月捐款,从开始每月50元、100元,到现在每月200元。当年,她的退休金不足千元。她常说“爱心不在钱多少,心中有爱最重要”,14年累计捐款6.5万元。
  臧岚对他人很慷慨,但对自己却很“抠”。她和老伴儿生活简朴,每月都省吃俭用,自己10多年来没买过新衣服。“妈,您和爸退休金都才2000多块,钱也不多呀!”臧岚的3个女儿心疼父母。臧岚说,自己钱不多,但老两口够花,省下的钱资助给更需要的人,不是更好吗?母亲这样说,子女们便在平时偷偷地多给他们些钱。
  臧岚和老伴儿觉得一生最风光的一次,是在前年拍摄了一张老年婚纱照,市妇联为了奖励臧岚作出的贡献,特请一家影楼免费为他们拍摄。结婚这么多年,两人没拍过婚纱照,老伴儿刘成刚当时不知情,怕花钱,不想去,臧岚便硬拉着他的手去了影楼。照片洗出来了,效果特别好,老两口喜出望外,这张照片便挂在家里最显著的位置。
  多年来,臧岚一直资助贫困孩子,帮他们完成学业。在高各庄社区,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低保、特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考上大学,臧岚奖励500元,如果考上中学奖励200元,这笔不小的开支全是从臧岚和老伴儿的退休金中一点点省下来的。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社区贫困和低保家庭的孩子们都能收到一份礼物——臧岚送给孩子们的书。
  2005年,臧岚的家庭遭遇了不幸。在查出自己患有食道肿瘤后,臧岚用了4个晚上写好了捐献遗体申请和遗嘱。“在我死后,将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唐山市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科学事业,为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贡献我的最后一份力量。”这份已经公证了的遗嘱,是臧岚回报社会的最后心愿,这份心愿在她心里埋藏了多年。
  最初,女儿们不同意她的做法。臧岚耐心做女儿们的工作,告诉女儿:“我死后,不能再为社会作贡献了,只有自己的身体还能有些用处。把遗体捐给国家,眼角膜可以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身体的各个器官还可以用来搞科学研究。这是我回报社会的最后心愿,一定要帮母亲实现这个心愿。”为让母亲安心,孝顺的女儿特意和她一起对遗嘱进行了公证。
  通过积极地吃药、治疗,臧岚的病情并没有恶化,她依旧积极投身公益,还到社区居委会帮忙。环境卫生、安全稳定、调节纠纷,社区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臧岚,大家都称她为“不拿工资的居委会干部”。“我愿意干工作,每天忙忙活活的,我很快乐。我把所有的人都当成我的家人,我爱所有人。”对于臧岚来说,公益已融入血液。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妻子,而臧岚的背后,支撑起她的是一个不平凡的家庭。这个家庭其实很普通,没有做出什么惊天伟业的壮举,更没有集聚出让人艳羡的万贯家财。但在这个家庭里,人人向善,全家人心气相通,拧成了一股绳,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甚至超越了自己。这个家庭弘扬了一种时代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邻里守望情,也用无私奉献精神谱写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歌,兑现了这个家庭要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诺言。
  记者 赵立峰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