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恩:用收藏留住唐山历史
环网 发表于:2017-6-14 10: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352
  申恩:用收藏留住唐山历史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徐喆)日前,我市收藏家申恩先生受邀,参加了2017年5月份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西南交通大学121周年校庆专题展。专题展中的第二部分全部是他收藏的“两地书”,即学生林敬琪于1943年至1947年写给其女友的300多封书信,信件全面反映了这位学生在交大迁址到丁家坳后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这对研究唐山交大南迁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唐山交大一直是唐山人的骄傲,有关唐山交大的文物,也是我市文史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1945年2月到1946年6月,唐山交大在丁家坳办学期间的资料很少,我收藏这些书信,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显得格外珍贵。”申恩向记者介绍,这些书信是他2016年12月初,在浏览一个旧书网站时,发现有网友拍卖一批书信,书信内容是“重庆汉口两地书”。申恩看到其中有“璧山丁家坳”的文字时,非常激动。“四川璧山丁家坳是唐山交大在抗战时流亡的最后一个临时学校,学生们在那里只上了一年多的课,便回迁唐山了,他们在那里留下的记录很少,这批书信很可能就是记录唐山交大同学在那里学习生活的资料!”在获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后,他以拍卖的方式得到了这批珍贵的信件。
  2017年年初,申恩完成这些信件的保护工作后,就开始了对书信内容的研究。一名叫林敬琪的学生,从1943年自平越就读交通大学,直至随校迁至丁家坳上学。其间,他每隔三五天,便给在重庆的恋人杜功芝写一封信,甚至有时每天写一封。信中表达爱恋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在交大的学习、生活、课程设置及教师安排、校长变更等内容,全面真实记录了交大在丁家坳的办学情况。在这些信件中,申恩还发现了一封记载了重要史料的信件,1945年6月6日时,交通大学在丁家坳发生了一件事,国民党为开发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交通大学于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但全校师生坚决反对,学校师生员工反映反复迁校非常辛苦,八年抗战马上就要结束了,学校就可以迁回原址,他们恳请不要再动了。
  据史料记载,1945年1月3日,唐山交大校长罗忠忱到达重庆,与交大唐山、北平两院在重庆校友会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可用,当即议定暂迁璧山丁家坳复课。6月6日教育部为了开发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该校于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7月25日,顾宜孙校长上书教育部,力申学校师生员工不堪再迁之苦,胜利复员在望,恳请免于迁陇。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迁陇之议作罢。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欣喜若狂,当晚在丁家坳举行了提灯游行,庆祝抗战胜利,漫长的漂泊岁月即将结束。9月上旬,学校组成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复员计划。1946年3月8日,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学院迁回唐山原址。3月12日,教务主任伍镜湖教授自重庆飞抵北平,转道唐山接收校园,并主持复员准备工作。4月4日,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改组,唐平两院恢复战前旧称,各自独立。6月20日,唐院复员大队出发,沿陇海铁路归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众的帮助。8月23日,唐院复员大队一行终于回到阔别九年,魂牵梦萦的唐山校园。
  申恩说:“收藏不仅是为了实现藏品本身的价值,更是为了让后人记住唐山文化和历史,引导后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现在,做有意义的事。”身为唐山市民,申恩觉得应该将地方文化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古物发掘并保护起来。因此,近年来,他甘心情愿为传承地方文化和历史做着收藏工作。
  申恩近年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收藏、收集着有关唐山历史的文史资料,唐山开滦、启新、华新、唐山交大的历史文物、证书、证章、老照片等物品,以期佐证唐山那段辉煌的历史,让唐山的后人直接真实地感受到唐山的伟大成就,激励唐山人热爱唐山的热情,以我是唐山人而感到骄傲。
  申恩是唐山市较早收藏交大唐院相关文物的收藏家之一。申恩表示,收藏唐院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弘扬唐山、交大的精神文化,希望这些藏品有助于交大的校史研究。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