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油榨镇:她们撑起“半边天”
tangshan 发表于:2017-8-13 09:4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15
滦县油榨镇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老马识途""夷齐让国"的典故。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妇女,她们孝敬老人、爱护子女,她们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她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昭示着新生代妇女的魅力。
孝老爱亲,弘扬美德。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油榨镇王庄村好媳妇郑海苹,1987年与丈夫结婚。当时,公公70岁,婆婆64岁并患有癫痫,几乎每月都会发病一次。由于丈夫在外打工,照顾公婆的责任就落在了郑海苹身上。婚后第4年婆婆就瘫痪在床,郑海苹每天为婆婆端屎端尿,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做家务。炎炎夏日,当人们躲在树荫下歇凉时,郑海苹却总是屋里院外忙个不停,扫地、洗衣服、收拾院子……从早忙到晚,几乎没一会儿闲工夫,却从无怨言。2008年,公公去世前拉着郑海苹的手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老天赐给我一个好儿媳,我知足了。你婆婆交给你,我放心!"公公去世后,郑海苹一如既往地照顾婆婆,起居饮食无不周到细致。当别人夸奖她时,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我苦点儿累点儿不要紧,能够让婆婆安度晚年、能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就知足了。"
像郑海苹这样孝顺公婆的好媳妇在油榨镇数不胜数,前所营村的张艳梅、梁淑萍,都是十里八庄数得上的好媳妇,提起她们,没人不竖起大拇指。
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对于女人来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滦县油榨镇郑庄中学的语文老师申晓英,是2016年度唐山市十佳教师的获得者,从教18年,近16年奋斗在毕业班的教学岗位上。从22岁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开始,这个纯真的小姑娘就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8年来,她每天往返于学校至家里那条5公里长的山村小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迎着晨星出发,披着月色回家。18年来,她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年冬天,大雪过后,山村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她班上的学生李颖因路滑骨折,不能来上课。可是临近期末,关键时期学习不能耽误,时间一长就会影响中考。申晓英每天放学后,骑着自行车往李颖家赶,给孩子补习功课,三四公里的山村雪路,一路滑一路摔,一走就要一小时。给孩子补习完功课回到家,常常是大半夜了,再看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李颖的成绩不但没掉队,反而上升到年级前十名,后来如愿考取了滦县一中。
作为骨干教师,她坚持以"研"促"教",探索出了"导(激趣导入)、疑(学生质疑)、探(合作探究)、点(重点难点点拨)、练(拓展练习)"五步教学法。她先后被评为省模范教师、市教学先进工作者、唐山市十佳教师、滦县名师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油榨镇的女教师们克服家庭困难,一心将心血洒在油榨镇的教育事业上。近几年,受唐山市级以上表彰的女教师就有42人68次。她们扎根深山,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用爱诠释着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崇高,用无悔的青春铸就不朽师魂!
致富创业,不让须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不仅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更要独立自主,才更能彰显"半边天"的作用。油榨镇孙官营村胡香敏,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寻找致富门路。自1992年起至今一直从事毛线手编加工业务,每年可实现增加收入6万余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胡香敏富裕了,但她没有只顾自已,而是带领本村及邻村广大姐妹们通过毛线手编加工业致富。为了提高加工出口产品的质量,她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去北京学习技术。同时,她顺应市场经济变化,抓管理,订任务,监管质量,指导技术,责任到人,全面管理。在她的带动下,油榨镇睢新庄、何庄、岳庄、范庄、油榨等20多个村,共设立21个加工点,加工人数达260多人,每年的农闲季节可为每名加工人员增加4000余元效益。
油榨镇马坊村的张玉霞,栾牧股份公司的齐莎莎,睢新庄承包600亩地种植美人椒的张丽玲、陈淑云……这些新时代的女性,纷纷走出家门,靠自己的勤劳和辛苦不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水平,更是打拼出了一片妇女的天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