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唐山传统曲艺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20-9-4 17:45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79
走近唐山传统曲艺人
——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12222688_229961.jpg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建文与胞妹唐雅靖,为观众演绎单弦《避雨亭》。记者 刘大民 摄
12222689_694670.jpg
  唐山曲艺人家快板书培训基地小学员在路南区第十九届群众文化体育艺术节开幕式精彩表演。记者 刘大民 摄

  8月23日下午,路南区“文化惠民,‘七进’演出”——曲艺专场,在河北省“燕赵老字号”——万顺书场精彩上演,老、中、青、少“四世同台”,快板、相声、评书、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多种传统曲艺形式轮番献艺,引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一位耄耋老人感慨地说:“又看到这熟悉的曲艺节目,仿佛回到了早年间的小山,一定要让家里的孩子们也来感受唐山本地传统曲艺文化的魅力!”

  唐山的传统曲艺曾经在北方曲艺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经历了一段兴衰历程,重塑唐山传统曲艺文化的“地”和“魂”,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记者走近唐山传统曲艺文化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出关入关,必站唐山”

  在万顺书场,有一幅8米长《小山变迁图》的展示,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了小山商业和文化繁荣的时代,唤醒了唐山人民封存已久的历史记忆。

  唐山小山,作为老唐山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曾经是唐山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抹去的记忆。“大世界”的一场电影,剧场一出字正腔圆的评戏,街边各式特色小吃,茶馆书场的评书、相声……都让经历过的人心生回味、怀念不已。许多爱听戏、听曲艺的唐山老人,至今都还记得当年的繁荣景象。“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每天都有早场、下午场和晚场3场表演,甚至到晚上十点多,街上还十分热闹。”“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电视,连收音机都很少见,去书馆听一段评书,是大家伙最热衷的娱乐方式了。”

  上世纪50年代,唐山传统曲艺文化迎来了繁荣期,是北方乃至中国曲艺演出的一个重要节点,与北京天桥,天津南市、劝业场,南京夫子庙相比也不堪多让。“出关入关,必站唐山”。当时,出入山海关的文化艺人们,都会在唐山小山站一站、演一演,借此磨练自己的功夫,接受观众的检验。那时候小山区域光曲艺演出场所就有20余家,所演出的曲种也基本囊括了北方曲艺的所有形式。万顺书场也是其中深受观众认可的一家。

  据《唐山曲艺志》记载:万顺书场位于唐山市小山新下坡67号,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王文亮改建成专营曲艺的书场。是当地书馆中容量较大的一个。常年演出,日演3场,评书艺人段荣华、乐亭大鼓艺人杨来凤、木板书艺人申瑞萍、河南坠子艺人赵红英、西河大鼓艺人马俊英等均在此演出过。

  78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赵凤兰感触良多:当年有许多京津以及唐山的曲艺名家,都在万顺书场演出,也是观众最喜欢光顾的书馆。我们这一代演员,很多是在万顺书场成长起来的。

  “唐山曲艺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加多元,同许多地方曲艺文化一样,唐山传统曲艺文化在经历了繁荣发展之后,也进入了一段低谷期。

  回望那段历史,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先生之子、万顺书场负责人唐建文深有感触:随着1985年唐山市曲艺团解散,曲艺演员们为生计四处奔波,去书店卖书的、电影院放电影的、下海经商的,能坚持曲艺演出的专业演员少之又少;懂曲艺、会听曲艺的观众也渐渐进入老龄化;曲艺人才更是后继乏人。曾经根植于唐山百姓心中甚至被追捧的传统曲艺在被渐渐淡忘。

  作为唐山曲艺文化繁荣的见证者和传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一直牵挂着唐山曲艺文化的发展。怀着对曲艺事业的热爱和情怀,1989年,她拿出3间教室开办了唐山惟一一家书馆——万顺书场,这既寄托着对老万顺书场的怀念,又表达出复兴唐山小剧场评书乃至唐山曲艺的愿望。

  但由于当时唐山曲艺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曲艺走进低谷,大部分团体和艺人们纷纷转行,演员资源匮乏、资金运转困难、观众青黄不接,正常经营难以维系,加之段少舫年事已高,重病缠身,万顺书场历时1年左右,不得不停止营业。

  虽然曲艺演出团体解散了,场所也没有了,但曲艺人在骨子里对曲艺的爱并没有泯灭,他们分别以自己各自的方式来展示曲艺的魅力。相声演员康桂生组建了静园相声茶社、乐亭大鼓艺术家贾幼然和赵凤兰夫妇深入农村说起了长篇书、段少舫之子唐建文创办了唐山曲艺人家…… “唐山曲艺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此,大家深有体会。

  著名快板书艺术大师李润杰先生的弟子段如增坦言,走出困境,迎来新生,最紧迫的就是要为唐山曲艺储备后备人才,小演员需要实训、演出的舞台,需要用曲艺的“地”来耳濡目染地熏陶。“地”是曲艺人的舞台,更是曲艺人成长的家。

  “我们要留住唐山传统曲艺文化的‘地’和‘魂’”

  大众对文化演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曲艺文化被时代淘汰,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曲艺是一种“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有理、有劲儿”的独特思维,经过演员“独特发现,巧妙表现,形式隐现”,表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独特智慧。

  “不能让唐山这些独特且宝贵的传统曲艺文化在沉默中退出历史的舞台,民间艺人要做出自己的行动。”自幼耳濡目染,深受曲艺熏陶的唐建文深感继承发扬唐山传统曲艺文化的重要。2010年,他创办的唐山曲艺人家队伍不断扩大,并将唐山的老曲艺家以及青年曲艺爱好者逐步地组织起来,聚集在一起进行曲艺艺术的排练、演出和传承,并奔赴京津冀各地、山东、上海、吉林等地进行交流、比赛、助演等活动,使唐山曲艺的影响不断扩大。

  2013年,唐建文将独具段家风范的评书艺术申报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冀东段派评书》。2018年,唐建文被确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继承母亲的遗愿,为了振兴传统曲艺事业,他利用母亲留下的房产进行改建装修重建万顺书场,并于2019年5月在距小山原址不足1华里的路南区文化北后街8号落成。新落成的万顺书场,是传承唐山小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乐亭大鼓》和省级非遗项目《冀东段派评书》传承示范基地;是小型的唐山曲艺博物馆,唐山传统曲艺文史图片、艺人用品、音像资料、书籍手稿等会让广大观众在欣赏曲艺节目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唐山曲艺文化的厚重……

  “我母亲当年之所以要复建万顺书场,就是想给唐山传统曲艺一块‘地’,一块专属于传统曲艺的‘地’。让传统曲艺文化的‘魂’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唐建文说。

  自2018年开始,万顺书场已经成为培养曲艺新人的中心。这里有评书、快板、西河大鼓、曲艺三弦伴奏等培训项目。此外,为了扩大影响,还有走出去开办“曲艺进校园”项目。以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为基地,为孩子们量身创作各种曲艺节目10余个。创作并辅导的鼓曲联唱《悠悠鼓韵唱滦州》2019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文化万里行”全球华人传统文化春节晚会,并于2020年河北省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几代曲艺人的故事,折射出唐山传统曲艺文化近百年的时代变迁,承载着唐山几代人对小山文化的记忆、怀念和期望,反映着本地传统曲艺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